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尚海波
桂林有著210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可考證的歷史可追溯到甑皮巖人時期,距今約一萬年。桂林有嶺南最早開鑿的著名水利工程靈渠、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藩王王府和墓葬、歷代摩崖石刻與壁書,還擁有寶積巖、廟巖和甑皮巖等石器時代的洞穴文化遺存,從遠古至今,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桂林有壯、漢、瑤、苗、侗、回6個世居民族長期繁衍生息、交融匯聚,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構成了桂林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形成一副濃郁且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桂林歷史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枝繁葉茂,共同見證了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見證了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兼收并蓄的發展脈絡,共同見證了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歷史進程,共同見證了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偉大實踐。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新征程上,正共同見證著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一、樹立和突出以桂林寶積巖、廟巖和甑皮巖等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進程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在桂林,以甑皮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就是史前中國“多元一體”進程的文化源流之一,它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間古人類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一種最佳適應方式,承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歷史信息。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巖溶峰林地貌,境內河流密布,常年氣候溫潤,動植物資源豐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世界最璀璨的喀斯特地貌賦予這方水土,喀斯特地貌眾多宜居的山洞,造就了大規模的史前洞穴遺址聚集在城市主城區的人文景觀,這是人與自然 深度融合的完美體現,是世界罕見的高品質文化遺產。已知的考古材料證實,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原始先民就在桂林這塊土地上擇穴而居,繁衍生息,創造了特色鮮明、具有世界級品質的史前文化,涉及了原始制陶、原始農業、嶺北與嶺南史前文化交流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重大學術課題,是桂林乃至中國具有世界性學術影響的文化遺產。
桂林市政府深入實施“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戰略,堅持用寶積巖、廟巖、甑皮巖、大巖、螺螄巖、新巖、象鼻巖、父子巖、塔山等169處史前遺址考古發掘重要成果建構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研究、保護和充分利用以甑皮巖遺址為代表的桂林史前文化,先后建成桂林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桂林·洞穴遺址考古研究中心等研學交流平臺;結合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奮力打造“萬年智慧圣地”文化新名片。深度挖掘桂林史前融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重要歷史進程,充分展示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深度激發各族人民固樹立正確的“多元一體”民族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二、樹立和突出以桂林靈渠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作為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祖國錦繡河山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自古以來,中原和邊疆人民就是你來我往、頻繁互動。特別是自秦代以來,既有漢民屯邊,又有邊民內遷,歷經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開拓著腳下的土地。秦代設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嶺南地區,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統轄新疆,唐代創設了800多個羈縻州府經略邊疆,元代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歷朝歷代的各族人民都對今日中國疆域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桂林,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美譽的靈渠就是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祖國錦繡河山的歷史見證。靈渠的鑿通,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這是一條因為統一華夏版圖而修建的運河。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始皇就統一了嶺南地區,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使嶺南百越民族包括今天壯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的祖先進入了中華大家庭的懷抱,促進了中國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最初形成,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從而改寫了中國歷史。
桂林市堅持全力做好靈渠打造提升課題,持續加大對史祿的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水平,力爭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實施了保護、修繕、文化展示等九大工程。尤其是2022年以來,靈渠保護提升工作列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之都的標志性項目,2022年1月1日,《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靈渠保護、開發、提升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2月16日,桂林市委、市政府召開靈渠保護提升工作專題會,靈渠的保護、提升和開發利用進入高位推進的階段;4月12日,靈渠博物院建成正式揭牌啟用,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并納入桂林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桂林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持續推動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水利遺產,全面提升靈渠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全面加強靈渠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擴大中國陸海疆域,對確保中國南疆鞏固,對改變亞太地區地緣政治格局,對推動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加快漢越民族的融合,對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對加強中國對外友好往來、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以及對中國當代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歷史功能及現代價值研究,全方位挖掘靈渠價值,不斷提升展陳水平,創新宣傳推介手段,讓這一千年古運河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成為向世界展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精神實質。
三、樹立和突出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為代表的“山水文化”,作為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交相輝映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薄爸腥A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桂林是連接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的重要紐帶,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西南水運通道的必經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交相輝映,鐫刻在最美山水間的數量巨大、形式繁多、內容豐富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桂林摩崖石刻始于東晉,興于唐,盛于宋明清。現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龕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龕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無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國宋代摩崖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古人有“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之說。桂林摩崖石刻猶如一部鮮活的歷史,記載了桂林乃至廣西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的同時,亦表達了對桂林山水的贊嘆,是桂林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也是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厚重的底色。
桂林市堅持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大膽探索文化傳承保護、活化轉化的新路徑,對市內摩崖石刻保護和研究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先后建立桂海碑林博物館,出臺《桂林市石刻保護條例》《桂林市國有石刻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探索和實踐桂林摩崖石刻傳拓技藝,讓古老的摩崖石刻再展新顏、煥發新生。深入挖掘和闡發桂林摩崖石刻中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深刻揭示并探討桂林摩崖石刻的歷史背景與傳播規律,通過摩崖石刻再現各民族文化在桂林互鑒融通、交相輝映的歷史進程,闡釋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內在邏輯,彰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引導各民族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關系,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奮力聚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力量 。
四、突出以湘江戰役為代表的“長征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同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魚水情深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上指出:“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我們黨始終植根于人民,聯系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模范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
紅軍長征三過桂北,總計停留時間為33天,其中湘江戰役期間,中央紅軍在桂北歷時19天,途經現今灌陽、全州、興安、資源、龍勝五縣,行程290多公里。中央紅軍搶渡湘江后,進入壯、漢、瑤、苗、侗等多民族聚居的越城嶺山區。在中央紅軍進入廣西前和湘江戰役正緊張激烈的時候,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先后發布了《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和示范性的《對苗瑤民的口號》13條,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自決,尊重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護和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基本主張,并作出紅軍在民族地區的具體規定和注意事項。紅軍關心少數民族的疾苦和自身的解放,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民族的真心擁護和支持,留下一段段中國共產黨同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桂林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正確價值引領,緊扣歷史事實,彰顯家國情懷,堅持弘揚長征精神和艱苦樸素精神,依托“一園兩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新圩阻擊戰史實陳列館)、紅軍墓、湘江戰役舊址等建設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依托市縣兩級黨校建設桂林紅軍長征研學基地,打造“桂林—興安—資源—全州—灌陽—龍勝”為主線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充分發揮建設成效,深入挖掘長征文化中蘊含的黨和各族人民群眾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耦合邏輯,充分講好紅軍長征嚴格執行部隊紀律和民族政策的民族團結感人故事,使長征文化成為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的根本保障,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載體、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堅持運用長征文化培根鑄魂,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入靈魂融入血液,不斷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