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鵬 江諾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是對2020年提出的“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進一步闡釋。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強化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以及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視程度,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順應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經濟活動的循環系統包含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提升國民經濟循環的內在驅動力和可靠性能夠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從不同方面疏通梗阻,貫通各個環節,以此保證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生產環節,內生動力的增強能夠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減少低端供給,解決中高端產能不足的問題,使得供給與需求結構相匹配,以此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可靠性的提升能夠使得我國在面對較大的外部壓力時,暢通國內大循環,保持國內基本盤的總體穩定。在流通環節,增強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意味著提高資源的整合能力,優化流通流程和業態布局,提升流通技術的創新能力,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成本,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打通商品流通環節的堵點,引導生產和消費的精準匹配,確保經濟循環的暢通。在分配和消費環節,拉動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能,而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居民消費的前提。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意味著加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培養中高端消費新增長點,持續釋放國內市場潛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可靠性意味著調整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不完善之處,促進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增強,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體現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增強,使外向型企業獲得出口轉內銷的機會,進一步開拓國內消費市場,激發國內消費活力,為國內企業尋找更多更持久的利潤增長點,以確保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這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獲得一定成效,但還沒有能完全實現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融合,市場供需錯配的矛盾也亟待解決。國內大循環可靠性的增強,為國內高質量生產提供有效需求,促進市場供需的動態匹配,以此加強國內大規模市場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健康平穩運行。激發內生動力和提高可靠性能促使包括科技、教育、法制及管理在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建設相關發展體系,完善相應協調機制,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彰顯了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國際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作為基礎,國內大循環的穩步發展必將促進國際大循環。中國作為貿易和投資大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保持著貿易伙伴關系。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增強有助于我國自主化水平的提升,能在國際市場上更大程度掌握話語權而不被“卡脖子”。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代表著我國更加強調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我國致力于增強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內生產力,在擴大國內需求、穩固和延伸國內的供應鏈與產業鏈的同時,可以刺激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的提升,進而穩定國際經濟形勢,在保證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互進、相得益彰。暢通國內大循環并不代表閉關鎖國,而是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彰顯大國風范。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需要提升供給能力與激活需求潛力雙管齊下。從供給側看,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以提升供給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供給質量,優化其配置結構提升配置效率。以勞動力市場為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人口的數量優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下降,但人口質量紅利卻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穩定的推動力。政府應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教育以提升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網,著力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在此基礎上促進勞動力要素的合理流動,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構建城鄉人才自由流動機制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努力挖掘潛在的人口紅利。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為經濟循環注入新動力。政府應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產業,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地開展數據收集工作,并對數據服務商等社會化數據服務機構進行培育。加速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改善數據要素的流通環境,將我國的龐大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發揮出來。企業應利用好數據要素的賦能作用,激發數據要素的潛力,多維度、多層面地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從需求側看,有效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還應深化消費和投資領域體制改革以激活需求潛力,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以強化改革動力。7月31日,國家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政策舉措促進消費需求的提升。各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細化方案,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進入新時代與新征程,“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是我國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采取的重要策略。我們應當樹立底線意識,強化極限思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大力氣,盡可能提高整個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水平,真正做到疏通梗阻,貫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以確保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只有最大限度地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才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確保我國經濟建設正常運行,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