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劇“放點水”還能生存,短劇卻無可能,必須實實在在,不能含水分,否則觀眾“分分鐘”棄劇,甚至比長劇還慘。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布。《報告》指出,短劇崛起將成為未來網絡劇市場重要趨勢,并形成長短劇并行局面。短劇,有望成為未來網絡視頻主要形式。
相對于長劇,短劇意指播放集數少、單集時長短的新型網絡劇。長劇短則幾十集,多則上百集,每集不少于45分鐘;短劇多為10集以內,每集幾分鐘至半小時左右,短小又精巧。最近熱播的《美男魚澡堂》《不過是分手》等爆款劇均屬此列。
短劇的日漸火爆,遵循了優勝劣汰規律。網絡受眾較“挑剔”,擇劇觀較苛刻。在嚴格“審核”下,很多長劇越來越難以“立足”:故事“注水”、“前情回顧”冗長、廣告繁多……數據顯示,今年長劇棄劇率急速升高,僅一季度就高達56%。這就好比50%的用戶只看了前兩集,發現不合口味后立刻放棄。短劇以“時長短、節奏快、更適合碎片化時間觀看”的天然優勢,贏得了青睞。
在國際市場上,短劇的迅速發展也印證了此點。各國短劇結合了各自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大放異彩。起步較早的法國短劇以《Bref總而言之》為代表,劇中呈現的“法式剪輯”早已成為劇迷心中“大神”;英國短劇以《IT狂人》為代表,強調“自黑自嘲”風格,有業內人士點評說已達“無自黑不英劇”的程度……這些“精悍”劇集,國家特色鮮明,為我國短劇未來走勢提供了參考。
我國短劇還處于起步階段,好作品雖少,市場空間卻大。短劇若要生存更持久,活得更“高級”,須在遵循科學傳播規律基礎上,合理借鑒,有效引導市場需求,不斷更新升級,達到“越短越精致”的境界。
正如《報告》所言,精簡后的短劇對內容要求更高,如何做出精品是短劇模式能否獲得市場和受眾認可的關鍵。短劇更難設計,對故事架構能力要求更高。長劇“放點水”還能生存,短劇卻無可能,必須實實在在,不能含水分,否則觀眾“分分鐘”棄劇,甚至比長劇還慘。短劇的故事結構應更精巧,人物更富個性,感情表達更趨極致,懸念更集中,戲劇性更強。
譬如,《美男魚澡堂》每集只有十幾分鐘,卻通過緊湊的故事節奏,講述了三位主人公在一次醉酒后靈魂互換,各自面對并不熟悉的皮囊,被迫過上全新生活,在他人人生中體味酸甜苦辣的故事。該劇故事結構情節有所創新,可圈可點,符合短劇特點,值得借鑒。
從制播模式看,短劇制作者可嘗試將劇集內容與社交媒體結合,通過即時監測觀眾反饋,隨時調整拍攝計劃。此舉和網絡小說連載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可節省創作成本,及時規避風險,還能最大限度滿足受眾,一箭三雕。挪威短劇《羞恥》就采用了這種形式。該劇版權已分別被美國和法國的制作公司購買。
任何新事物的“養成”,都會有曲折。短劇能否顛覆性重塑網劇生產法則,塑造網劇市場新定律?我們能否迎來“短劇時代”?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