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以來,由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選派,駐愛店鎮堪愛村的第一書記王珊、工作隊員任婕,同堪愛村村委一道,活躍在堪愛村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線。兩年間,堪愛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美起來,村民富起來,村產業豐富起來,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巾幗不讓須眉。
走家入戶 用雙腳丈量土地
駐村第一書記王珊與工作隊員任婕都是主動報名參與到基層一線的群眾工作中,“與之前在辦公室面對公文不一樣,之前都是跟文字打交道,現在是真正跟群眾打交道,”王珊說。初來乍到的她們用雙腳丈量堪愛村的土地,每日每夜走家入戶,與群眾打成一片。利用晚上時間將黨員群眾聚在一起開展“貼心夜話”活動,黨員群眾提建議,駐村工作隊想對策,將收集到的問題建議整理成“貼心賬本”,通過“貼心服務”對癥下藥。自活動開展以來共解決了24個民生問題,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
強村富民 用優勢發展產業
堪愛村地處中越邊境,緊貼愛店口岸,毗鄰崇愛高速路,駐村工作隊以成立邊貿合作社的方式幫助村民搭建邊貿互市,發展邊境貿易,把村里18歲以上的村民都納入進來,提供護林員、保潔員、巡邊員等多種公益崗位,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有勞動力的鼓勵外出務工,半勞動力的鼓勵在家種植,并輔助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各類政策,家里是殘疾戶的給予基本財政保障,村民整體的收入都有保障,”王珊介紹說。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的優勢,打造“公母山下 堪愛一生”農家樂品牌。2022年,堪愛村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其中脫貧人口人均年收入達1.6萬元。
黨群同心 用真情鑄牢團結
王珊說,民族團結是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從一點一滴做起,將每一件事做好做對,把民族團結牢牢耕植到群眾心中。一是建造同心亭、同心長廊等多個同心文化載體,宣傳教育民族團結意識,舉辦歌坡文化節,將各族群眾以文化活動為橋梁銜接在一起;二是開展邊境國旗工程,家家戶戶掛國旗,重要場所掛國旗,重大節日升國旗,讓每一位村民都做一名哨兵,深植愛國護邊、有國才有家的愛國團結意識;三是搭建“今日堪愛”微信公眾號品牌,通過線上方式將黨務信息、村屯要情、農耕農務等信息進行發布,村民足不出戶即可了解村里發生的大事小事。
“規劃項目需要用到群眾的自用地,群眾普遍都是很支持的態度,都很團結。”王珊說,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是用真心換真情,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很團結,大家的心都往一處使,遇事一起上,配合的非常好。
兩年間,駐村工作隊伍一點一滴深入村民心坎,始終與村民團結一線,懷揣一份赤誠真心,幫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堅定不移地堅守在祖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