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圖片頻道 > 高清圖集 > 正文 |
如何在茅尾海上“蕩秋千”?龍門大橋背后的科技曝光 |
2024年12月30日 10:06 來源:廣西云-南國早報 作者:馮源 嚴旭 編輯:潘曉明 |
廣西濱海公路龍門大橋是廣西交通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標準最高、跨越海域環境最復雜的跨海通道工程,其橋址區位于海域,臺風多發,環境高溫、高濕、高鹽霧。在這種情況下,茅尾海上”蕩秋千“、水平蕩移數千噸鋼箱的場景開始上演了。 載著一榀榀鋼箱梁的運輸船跨越山海奔赴而來,然而,龍門大橋的建設團隊卻發現,橋位處除航道區域外80%海域都無法安全通行,只有離岸10米、1.5米潮位的地方滿足停船要求。反復研究水位和現場施工條件后,建設團隊拿出了一份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雙向蕩移、歪拉斜吊”施工工藝首次亮相龍門大橋。 ▲龍門大橋施工現場。 自此,茅尾海上持續上演起“蕩秋千”的場景。運輸船在錨繩的牽引下橫向進入施工區域,纜載吊機提供豎向提升牽引力,反拉卷揚機和蕩移卷揚機分別提供反拉力和蕩移需要的水平牽引力,3組設備協同共振,成功跨過40米蕩移距離,東西兩岸共14榀鋼箱梁全部吊裝到位。 接下來,建設團隊要解決的是如何將重約1500噸的邊跨鋼箱梁整體提升38米,再水平蕩移5米坐落到過渡墩上。 2023年11月27日,4套固定在鋼箱梁面的600噸智能液壓豎向提升站同步工作,超1500噸邊跨鋼箱梁徐徐升起。 控制室里,建設團隊緊緊地盯著同步系統的平衡控制狀態,時刻關注著4套提升設備的工作狀態——37米、38米,提升高度到位。此時,鋼箱梁距離過渡墩支架仍有5米的橫向距離和2.9度蕩移角度。 安裝趨近終點,風險成倍增加,容差約等于零。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為了使蕩移過程保持梁面平衡,箱梁每橫移1米就測量水平狀態,調整提升力。短短5米距離,他們花了2個小時。此次1500噸邊跨鋼箱梁整體提升、蕩移技術的順利應用,在國內同類型橋梁中屬首次,成為橋梁建設史上的又一次創新突破。 ▲施工現場。 此外,龍門大橋建設團隊還在業內首次在單跨吊千米級懸索橋中采用全漂浮體系結構;在錨碇基礎中創新采用“3.5m大直徑樁+二期槽”的圓-矩咬合樁圍護結構,節省建設工期3個月;創新鋼箱梁斷面型式,鋼箱梁斷面取消風嘴、端部采用直腹板+“倒L型”導流板設計,讓龍門大橋有了抵御17級以上臺風的能力。 今年1月8日,最后一榀鋼箱梁成功吊裝,標志著龍門大橋主橋全漂浮體系結構施工難點已全部攻克,實現了千米級跨海大橋海上懸浮、云中穿梭。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