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黨建 > 正文 |
青春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挺膺擔當|這群年輕人把青春嵌進AI代碼里 |
2025年07月04日 23:13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宋小岑 編輯:李勤虹 |
新聞眼青年強,則國家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始終關心關懷青年,高度重視共青團和青年工作。五四青年節前,《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26日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的重要講話——《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回信,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并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4月初,廣西高速公路啟用AI治堵,可提前30分鐘預測車流,讓廣西交通運輸由“事后處置”邁入“事前預判”新階段。 無人值守收費站,自助繳費車道實現毫秒級車輛數據比對,為全國范圍內轉型升級的高速公路無人值守精準計費提供了“廣西方案”。 事件AI檢測算法,上千路攝像頭事件識別檢測率達96%,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這些“人工智能+交通”創新應用場景,正是廣西計算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智青春”青年突擊隊的研發成果,他們應用AI技術為公眾打造“可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智慧出行服務。 “智青春”青年突擊隊。受訪者供圖 用AI刷新智慧交通的“速度” 青春不是“躺平”的借口,而是代碼里的星辰大海。 這支“智青春”青年突擊隊成立于2018年廣西計算中心劃轉并入廣西交通投資集團之初,肩負廣西5700多公里高速公路智慧化重任,平均年齡35歲。 “我們寫的不僅是代碼,更是千萬人的回家路。”青年突擊隊隊長肖楊,帶領團隊開啟智慧交通探索之路,創新研發一大批交通基礎性大平臺,用代碼編織高速公路“智慧交通指揮網”、“全息智能感知網”。 團隊成員正利用代碼質量風險AI檢測平臺檢測代碼。受訪者供圖 針對廣西高速公路業主在路網監測及應急管理系統建設方面相互孤立,應急調度指揮協同效率不高等問題,肖楊組織開展路網運行狀態監測、AI異常事件檢測多方協同應急調度指揮體系等研究。 為提高多方協同應急處置效率,肖楊帶著團隊成員,從架構設計到功能開發,從數據共享到業務協同,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再由1到N的全面推廣應用。最終,成功打造集基礎設施監控管理、日常維護、面向公眾服務、應急保障等功能于一體的集團級高速公路監控應急指揮平臺,讓高速公路擁有了“智慧的大腦”。 為提升路網智慧監測水平,肖楊和團隊領先全國開啟高速公路全領域視頻上云及智能分析監測應用項目。自研視頻上云網關、視頻事件AI智能分析服務器等,融合AI算法分析,為高速公路裝上了“智慧的眼睛”。 “這項技術沒有參考,我們自己動手研究解決。”這是肖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經過技術優化迭代,如今,廣西高速公路的異常事件主動發現率超90%,半小時應急到場率和兩小時處置完成率達97.53%。 他們以AI技術為核心,提升了廣西高速公路應急處置效率,刷新了智慧交通的“速度”。 用AI刻寫智慧交通的“精度” 在柳州高速收費站,一輛貨車緩緩駛入車道,車型庫管理系統在毫秒間便完成了車軸數、載重等級的精準識別。羅圓介紹說,“以前人工收費員要記幾十種車型,現在我們讓AI記住所有的車。” 作為突擊隊的數據開發工程師,羅圓把全區5700多公里運營高速公路,龐大的路網規模與復雜的交通場景,比作智慧化技術落地應用的“沃土”,經常深入一線開展需求調研與技術驗證。 “讓AI從‘看見’到‘看懂’,差的不是技術,是把青春泡在數據里的執著。”羅圓敢闖敢試、雷厲風行,對技術攻堅有著執著的追求,先后推動“路網先知”智慧交通大模型、車型庫管理系統、收費報表智能管理系統、車輛運行異常感知數據分析平臺等項目落地。 今年清明節、“五一”等假期,“路網先知”智慧交通大模型全面投入節假日保暢,依托海量歷史數據和實時信息流,可提前30分鐘預測南寧、崇左等重點區域的車流高峰時段及易擁堵路段,并與應急調度指揮平臺、無人機等創新應用有效結合,為應急保暢贏得了準備時間,提高了處置效率。 由羅圓和團隊創新研發的“車型庫管理系統”,因其車型識別數據命中率達95.83%,車型數據準確率達99.64%,大幅提升精準收費能力,上榜自治區工信廳“2025年廣西人工智能產品典型應用場景名單”。 “智慧交通的高效運行,離不開數據作為根基。”羅圓將目光投向更深層的數據治理體系化建設,依托廣西交通運輸行業首座獨立單體大型數據中心——交投大數據算力中心,打造強勁的數據基石,為“AI+交通”領域夯實數智底座。 這個總把“代碼必須踩在實地”掛在嘴邊的姑娘,把青春磨成算法里的小數點,讓每0.1秒都有意義,帶著團隊將算法準確率突破96%。 用AI探索智慧交通的“深度” “專利撰寫并沒有想象中的困難,下面向大家分享如何把創新成果轉化為專利……”林子安博士在“智慧﹒計算”沙龍中分享道。 林子安和團隊聚焦高速公路建設與運營管理的行業共性問題與需求,不斷探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交通領域的創新應用。他們一手緊抓科研工作發展布局,一手緊抓科研項目策劃申報,時而是項目“策劃大師”,時而是最佳“執行者”,時而是最優“溝通者”。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與華為、浪潮等頭部企業建立7個聯合創新實驗室,與國內高校共建“產學研用”合作基地,深度參與集團公司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建立的“交通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打造。 以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維交通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示范”為契機,開展“智能交通大腦”體系、車輛行為軌跡分析及稽核模型、監控可視化等技術創新研究,取得數十項涵蓋交通領域建設管理、運營管理、企業管控、公眾服務的數智化科技成果。 此外,組建“智青春”青創空間,圍繞核心需求和痛點難點展開項目攻關和技術創新,引導青年探索前沿知識和技術,主動向知識型、創新型轉型升級,激活了人工智能創新領域的“一池春水”,形成了“萬眾創新”的新浪潮。近年來,共承擔實施了科研項目60余項,建成省部級科研平臺10余個,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榮譽50余項,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超3億元。 如今,當你行駛在廣西高速路上,無人值守收費站會精準識別你的車型,高速隧道會自動調節燈光亮度,應急指揮系統會在事故瞬間報警至運營中心——這些看不見的“智慧”背后,是一群把青春嵌進代碼的年輕人。他們選擇用實干把“不可能”寫成“可能”。正如肖楊工位上的標語“青春有很多種樣子,慶幸我們的樣子,是鍵盤上的代碼,是高速路上的星光。”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