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來賓 > 正文 |
興賓區:蔗里石榴紅 甜蜜進萬家 |
2025年07月21日 10:4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覃方麗 韋園嬌 編輯:陳煜炫 |
在來賓市興賓區,有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鳳凰鎮黃安村優質“雙高”糖料蔗基地。這片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的土地,不僅是甜蜜事業的“示范田”,也是各族群眾團結奮斗、攜手共富的“連心橋”,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成效的展示區,推動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甜蜜產業同頻共振。 黃安村優質“雙高”基地。 土地為基,鋪就團結“同心路” 興賓區鳳凰鎮黃安村6000余畝連片蔗海,曾是2700多塊零散的“巴掌田”。2015年,村民余云開帶著9位鄉親喊出“土地整合、抱團發展”的口號,將“巴掌田”變成了“整塊布”,碎片化耕地由此整合為72塊規模化良田。 甘蔗機械化砍收。 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讓各族群眾緊密相連,如同兄弟姐妹齊聚一堂。各族群眾攜手探索出脫毒種苗、甘蔗防倒伏、氣象賦能、智能滴灌等技術,使甘蔗畝產從4噸躍升到8噸,每畝增收至1200元。 文化為媒,共譜交融“協奏曲” “蔗”里最甜民俗活動。 該基地是近年來興賓區網紅打卡區,也是“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中國·興賓 自行車大賽”、“蔗夜黃安 有模有樣”等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各民族群眾聚會交流的大舞臺。 “中國·興賓 自行車大賽”。 新舉辦“‘蔗’里最甜”民俗活動,每年“三月三”有上萬名各族群眾身著盛裝,在壯族扁擔舞的鏗鏘、瑤族銅鼓舞的熱烈、漢族采茶戲的婉轉、苗族蘆笙樂的悠揚中,將傳統節慶升華為民族融合的文化盛宴。更特別的是,將甘蔗元素融入非遺——用蔗葉編織五彩掛飾,用糖畫再現“劉三姐”傳說,讓“三月三”真正成了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宴。活動期間,壯族阿妹韋美鳳和漢族小伙黃志強合作表演的《蔗海情歌》,還登上了廣西衛視,風靡網絡。這種交融,讓各族群眾從“土地上的鄰居”變成了“心連心的親人”。 傳統熬制蔗糖。 產業為鏈,織密共富“幸福網” 一根甘蔗的“七十二變”,變出助力鄉村振興全產業鏈的致富鑰匙:蔗渣化身環保餐具,糖蜜轉化為酵母原料,蔗葉加工成飼料肥料……這背后是鄉親們的家門口就業,在返鄉青年余才庫組建的農機服務隊轟鳴聲中,在致富能手黃建旭推廣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叮囑的“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正在這里開花結果——去年基地帶動2000多人增收,壯漢家庭戶均存款突破10萬元。 農機服務隊。 “甘蔗甜,日子更甜”,基地創新“家門口就業”模式:甘蔗分揀收割,智能設備操作,滴灌植保中耕、打捆運送等就業崗位,為各族群眾每月增收2000-3000元工資;加上甘蔗訂單合同和基地入股分紅,把一根甘蔗“吃干榨盡”,鄉親們口袋鼓了,笑容多了,日子越過越紅火,產業振興的“幸福網”正在織密。 民生為本,書寫甜蜜“新答卷” 興賓區注重加強蔗區建設,指導蔗農科學種蔗、補貼蔗區建設“雙高”糖料蔗基地,推進原料蔗生產機械化、定點對口幫扶助困等,并推行“訂單農業+技術支持+資金扶持”等助農模式,壯、漢、瑤等各族群眾自發組建“技術幫扶隊”,一根甘蔗將各族群眾命運緊密相連,各民族智慧在產業升級中碰撞出璀璨火花,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協作,正是民族團結最生動、最有力的注腳。 各族群眾節日期間開展扛甘蔗比賽。 去年春節,各族群眾自籌資金建起“同心圓步道”,黃安村韋爺爺感慨:“過去各過各的節,現在天天像過節!”“我們由衷感謝共產黨,永遠聽黨話,永遠跟黨走!”這是各族群眾對民族團結帶來美好生活的真切感恩,也是民族團結在這片土地上結出的累累碩果。 蔗浪翻涌,石榴正紅。興賓區以甘蔗為筆、以團結為墨,在八桂大地上繪就出一幅各民族緊密團結、抱團發展的壯美畫卷。當產業發展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當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甜蜜事業必將孕育出更加璀璨的幸福之花,讓“鄉親們的生活像甘蔗一樣甜蜜”!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