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來賓 > 正文 |
讓沉寂的民族記憶重煥新生 |
2025年07月22日 18:0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陳煜炫 通訊員 潘柳婷 編輯:盧彬彬 |
在紅水河畔的忻城縣,70歲的壯族老人樊圣林,正與時間賽跑。從風華正茂到古稀之年,他將畢生心血傾注在搶救、整理、傳承忻城民間文化文藝,特別是瀕臨消失的“忻城壯歡”(壯族傳統山歌表現形式)。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忻城縣民間文藝協會主席,樊圣林跋涉鄉野五十載,帶領團隊搜集的本土古籍(歌本、經書、文書等)已近千件,翻譯百萬字古籍,讓沉寂的民族記憶重煥新生。 樊圣林指導博物館工作人員研究古籍。 根植鄉土:從文化館員到“非遺”拓荒者 忻城縣位于廣西中部、紅水河下游,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3.4%。壯歡山歌作為當地“百科全書”,承載著春耕秋收、男女情愫與人生哲思,從唐代傳唱至今,是流淌在血脈中的鄉音。 然而,這些用古老土俗字記錄的歌本,隨老歌手逝去而面臨焚毀之危。1975年,20歲的樊圣林以民歌《河上又有河上河》嶄露頭角,1979年成為忻城首位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開啟了文化守護的征程。 樊圣林參觀博物館收錄的古籍。 任職縣文化館館長期間,他目睹歌本隨葬習俗的殘酷:“老人一走,歌本一燒,其所牽連的文化就可能斷了根……”這份緊迫感鞭策他投身搶救。 2010年,他牽頭6名“土專家”團隊,爬深山,進垌場,訪歌手,收集和整理項目原始資料。耗時三年攻克艱澀土俗字翻譯,完成180萬字《壯族悲歌》編撰。該書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后,推動“忻城壯族悲歌”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忻城文化的又一張閃亮名片。2015年退休并未讓他止步,反而以更純粹的使命感擴展團隊至10人,持續這場文化“持久戰”。 “有的字十里不同音,百村不同形,我們只能邊學邊干。”樊圣林回憶道。盡管古籍整理如攀險峰,他卻以學者視角聯合廣西民族大學蒙元耀教授合作編寫了《董永傳說》,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古籍整理研究項目,于2024年由廣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實現文化保護從田野到學術的轉變。 赤誠為橋:信任托付,跨越生死的文化接力 樊圣林的文化搶救,是用雙腳丈量的真誠。他深知,老歌手是傳承的“最后火種”,必須用誠信叩開農家院門。 他聽聞果遂鎮同樂村的老歌手蘭光榮珍藏著數批歌本,便立刻前往拜訪。交談過后,蘭老看著這位來自文化部門、同樣熱愛壯歡的后生,如遇知音,激動不已。他顫巍巍捧出五十多本用厚黃紙裝訂的傳統歌本,這些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的手抄本,內容多反映壯漢文化交流與團結,價值非凡。老人緊握其手囑托:“我老了,這些東西交給你,我放心!不能讓它們跟我一起燒了!”樊圣林感佩于老人的信任與托付,他鄭重地收下了這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一月后,蘭老離世,歌本幸免于焚。 在城關鎮黃金村,書法名家付子現被樊圣林的耐心勸導打動,彌留之際囑咐侄女移交畢生珍藏:“不管怎樣,一定要保存好,傳下去啊!”最動容一幕在老歌手黃恩富病榻前——這位九旬老人掙扎坐起,老淚縱橫:“會長呀,這些歌本給你收藏,讓壯歡永遠流傳……”百余本歌本的交接,成為生死托付的象征。 樊圣林與民間文藝人探討歌本。 “每次接過發黃的歌本,就像接過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樊圣林感慨。他用尊重與赤誠凝聚人心,讓散落民間的歌本、經書從“逝者遺物”蛻變為“文化活寶”。如今,他帶領團隊搜集的本土古籍(歌本、經書、文書等)已近千件,大部分已妥善保存在自治區、市、縣各級收藏機構,為后世研究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財富。他坦言:“民族文化的傳承,全靠大家的支持。沒有他們的信任,我寸步難行。” 薪火相傳: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 搶救僅是起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是樊圣林的核心使命。他和團隊協助廣西古籍研究中心、縣文化和民宗等部門翻譯整理了《廣西忻城民歌集》《壯族盤歌》《壯族故事歌》《歡瞞(喜樂歌)》等書籍,為瀕危文化建立檔案基礎。 2023年,樊圣林的母親病重,恰逢《歡瞞(喜樂歌)》到了譯稿攻堅階段,他奔波于病榻與書案間,深夜歸家時摩托車事故重傷,嘴部撕裂僅能吸管進食。事故后第三天,樊圣林的母親離世,他忍痛校完終稿:“老祖宗的東西能傳下來,自然有它的道理。如果我們弄丟了,后輩子孫會責怪我們的。” 樊圣林伏案研究古籍。 這份堅韌推動壯歡回歸民間——他指導志愿者改編《潘英妹》《十勸歌》等壯歡節目,深入鄉村開展壯歡巡演,讓傳統文藝重回大眾視野,古老山歌響徹紅水河畔;開放歌本供給有興趣的歌手翻印研習,使“壯歡新唱”融入現代舞臺。忻城縣博物館藍金琪評價:“樊老是真正的文化勇士。沒有他,多少壯歡會永遠沉默。” 從青春到暮年,樊圣林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詮釋了文化守望者的責任與擔當。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