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來賓 > 正文 |
水稻全產業鏈產值破5.47億元!武宣“良種+良技+良品”組合拳端穩“飯碗” |
2025年07月24日 16:5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通訊員 華若濤 梁亮 編輯:陳煜炫 |
三里鎮2000畝高標準育種基地。李家鴻 攝 7月21日,來賓市武宣縣三里鎮三江村,目之所及,萬畝稻田如鎏金鋪展,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頷首,清甜的稻香漫過田埂沁入心脾。 該鎮打出“良種+良技+良品”的組合拳,從育種基地里精心培育的稻種,到田間地頭穿梭的智能農機,再到加工廠里包裝精美的大米,一條從“一粒種子”到“一碗米飯”的全產業鏈,正勾勒出水稻產業3.0時代的鮮活圖景,生動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讓糧食安全的根基在沃野之上愈發堅實。 攥緊“金種子”,筑牢糧安根基 三里鎮2000畝高標準育種基地,“金農香占”稻穗飽滿,“珍香9號”身姿挺拔,這兩個品種在廣西“好種好品”擂臺賽上分別摘得金銀獎,標志著當地水稻抗倒伏育種技術已躋身全區前列。 在三江基地收割新品種“雙龍香占”。梁亮 攝 “新品種‘雙龍香占’更厲害,口感香軟產量高,既優質又抗倒!”仙香源農業公司負責人陳賢龍介紹道。經過三年選育,這個品種既保持香軟口感,又攻克了抗倒伏難題,已經受了最近臺風的考驗,預計畝產超1000斤。種糧大戶林亞三算起收益賬:“今年種植1000畝‘珍香9號’,畝產千斤穩了,收成估計100萬斤,收入達170萬元!” 該鎮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1.25萬畝高標準農田,優質稻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量超1.3萬噸,規模化種植讓“好種子”結出“好收成”,更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用好“智能技”,提質促農增收 在古立村育秧大棚里,10臺無人插秧機整裝待發,“以前6畝地全家忙一天,現在托管給合作社,每畝節省260元,產量還高了!”村民曾桂強笑著說。三里鎮建成1000畝水稻產業中心,750臺智能農機讓全鎮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高達97%;12支專業服務隊提供“六統一”服務(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機插、統一田管、統一機收、統一烘干),從育秧到烘干全程護航,帶動2000多戶農戶增收。 裝收機械割回來的“好種子”。梁亮 攝 “我們采用工廠化育秧技術,育秧成活率高,每年可提供2000余畝優質秧苗,還能提前10天插秧。”技術員王鴻華介紹,這個項目讓42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以前種地靠力氣,現在靠技術,我也能當‘甩手掌柜’!”曾桂強話語中藏不住輕快和舒心。 做優“生態品”,延伸產業鏈條 在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機器轟鳴,金黃稻谷經清理、礱谷、碾米等工序,變身晶瑩大米。“這套設備能鎖住營養,還不破壞口感。”企業負責人陳團貴說。 三里村興盛米餅廠的糯米經深加工出來的米餅。張學 攝 同時,產業鏈延伸讓附加值節節高。三里村興盛米餅廠的糯米經深加工,每噸多賺1500 元;紅糟酸等特色產品成了“網紅”,“珍香9號”年銷50萬斤,365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武宣縣種子管理站站長陳橋勛道出關鍵:“保底收購讓農民敢種糧、愿種糧。” 優質稻產業延伸加工的紅糟酸特色產品。資料圖 據悉,三里鎮水稻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5.47億元,占據全鎮農業總產值的四成,與2021年相比,不僅優質稻種植面積擴大1.2萬畝,年產量也攀升到1.612萬噸。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