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來賓 > 正文 |
廣西日報來賓頭條 | 讓每件貨物都走最優路徑 |
2025年07月25日 09:58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李晟 通訊員 黃科云 編輯:陳煜炫 |
廣西日報版面截圖。 7月22日凌晨3時許,廣西大王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貨運司機張師傅駕駛滿載環保板材的貨車,抵達象州港區猛山作業區。如同被無形之手牽引,貨車沿著系統實時生成最優路線直抵泊位,貨物順利完成集裝箱的卸車、裝船。 象州港區猛山作業區。黃科云 攝 48小時后,板材將抵達廣州港。張師傅揚了揚手機,展示動態信息:“根據虛擬車隊的系統提示,今天4時有貨,還把運輸路線都規劃好了,提單簽發、質押核驗等手續在后臺同步完成,在以前,最快都要半天。這下好了,省下的時間,我還能多跑一單呢。” 這是象州縣以“人工智能+多式聯運”為核心,推動物流效率提升,助力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象州縣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珠江—西江經濟帶戰略交匯點的區位優勢,通過建設桂中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中心,整合鐵路、公路、水路資源,構建“一單制”“一箱制”智慧物流體系,建成后預計可降低區域物流成本15%—20%,推動該縣成為來賓市區域協調發展試點中的物流樞紐核心節點。 “打造桂中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是我們融入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象州縣委副書記、縣長梁建標介紹。項目以“一核三園”模式拔地而起——猛山作業區物流園領銜,象州火車站物流園、城北物流園協同,構建起公鐵水聯運、超227畝的智慧物流網絡。 目前,項目前期設計規劃已完成,區塊鏈平臺完成相關數據歸集和整理,部分智能操作系統實現試運營。隨著項目不斷推進,以AI賦能的智慧物流發展格局將有效緩解原單一模式下,區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為象州乃至來賓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那么,“有形”的三大園區與“無形”的智能系統如何有效銜接,讓AI重塑物流產業生態? “在項目規劃的前期,AI技術就已經充當了數據參謀。”象州縣發展改革局局長覃健打開手機,展示著智慧物流樞紐項目的規劃模型,“通過AI算法對大量物流數據進行分析,我們不僅能預測各時段的貨運量,還可根據貨物的流量、流向以及種類,合理規劃倉儲區、裝卸區、運輸區的位置和規模,讓每件貨物都走最優路徑。” 一旁的項目建設單位象州瑞象集團董事長韋國也有一番感觸:“我們的虛擬車隊系統就像給物流產業裝上了智慧大腦。”韋國調出動態調度界面,數十輛貨車在地圖上如棋子般躍動,“你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流版的滴滴’,系統能自動匹配運輸需求與閑置運力實現運力共享——剛剛你們見到的張師傅,就是接到系統的調度來運板材的,貨車的等待時間與空車時間都縮短了。”他指著成本對比圖:“目前,這項運力共享模式已在木材行業上試用,初步測算可讓木材運輸成本下降約20%。” 變革的漣漪正從物流領域向產業鏈上下游擴散。 在象州農產品交易中心,藏著一座充滿“黑科技”的果蔬智慧分揀中心。通過流水線,各類瓜果蔬菜正有序通過色選機、X光檢測機、金屬探測器、流態化速凍機、全自動包裝機、自動開箱封箱機等先進生產設備。在這一過程中,糖度、重量、內部品質等關鍵指標被全方位、多維度評估。“以前分揀靠經驗,現在工作人員只需根據分揀燈提示引導進行稱重、裝箱,一步到位,分揀效率翻倍!”中心負責人桑俊斌笑著說。 廣西錦象水泥中控室指揮中心,智能系統的運行狀態一目了然。記者 陳煜炫 攝 產業鏈另一端,廣西錦象水泥有限公司借助“智能物流系統”實現能源消耗、倉儲、物流全環節數字化,可提升企業生產效率5%左右;并且通過全流程可視化,大幅度減少企業的安全事故管理損失,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每年可節省安全費用50萬—100萬元。正如韋國所言:“物流效率提升就像給企業裝上了渦輪增壓器,不僅跑得更快,油耗還更低。”這種全鏈條優化,正讓象州縣的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新聞+7月25日,廣西日報刊發來賓市象州縣委書記張東署名文章《突破瓶頸,建設人工智能物流樞紐節點城市》。全文如下:
張 東 智能物流樞紐建設是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物流樞紐的基礎設施、運營管理等進行智能化升級,以實現物流運作的高效化、智能化和可視化。 象州縣地處桂中腹地,扼守西江黃金水道中段,是連接珠三角經濟圈與西南腹地的關鍵節點。在人工智能時代下,象州作為新興發展的港口城市,必須以數據、算法、AI模型、智能終端等“無形”要素為核心驅動力,推動倉儲設施、運輸網絡等“有形”載體場景應用、空間布局、運營邏輯優化提升并促進價值充分釋放。 重構“數智大腦”釋放聯運潛力 “有形”設施與“無形”要素的脫節,是象州縣節點城市建設的核心瓶頸。從“有形”設施來看,象州雖坐擁桂中陸路樞紐、“珠江·西江黃金水道”重要節點兩大優勢,但域內物流節點布局分散且功能單一,缺乏具備綜合服務能力的樞紐,水路、陸路聯運等物流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從“無形”要素來看,但由于缺乏“數智大腦”的統籌調度,導致縣域內物流無法有效聯動,難以形成價值再造與利益共享的良性生態。 今年,隨著象州數智底座、虛擬產業園區等項目陸續建成,象州已在部分領域初步實現車貨智能匹配與運輸可視化功能。以“數智底座”“吉象通”等項目為支撐,系統歸集“政企商”等領域公共數據,累計完成2700多條矢量數據的收集及332類數據的治理開發,并通過產業、交通、市場等核心數據深入分析。目前,象州已完成了人工智能物流樞紐節點城市數據集成基礎。 建設物流樞紐綜合體。遵循以點帶面、串聯成線的思路,將綜合性物流樞紐優先布局于猛山港口周邊區域。該區域緊鄰國道及高速公路,地處工業區、農業主產區與縣城商貿區的幾何中心,既能高效銜接多式聯運網絡,又能均衡輻射產業端與消費端場景,利于物流服務的全域覆蓋。 數據監測全域覆蓋。在重點運輸路段、港口布局部署車流監測裝置、智能閘口系統及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來往車、貨信息,構建全域運輸數據一張網。目前,已完成436輛客貨運車及4個在用碼頭、4家水運公司的基礎信息采集,實現水路、公路監測系統的數據實時聯通。 AI智能統籌調度。開發“多式聯運調度算法”,針對不同貨物特性精準匹配運輸方案,推動運維決策從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轉型。搭建“虛擬車船隊”平臺,依托AI智能調度實現分散車輛、船舶等運輸資源的運力共享。目前,該平臺已在象州林木行業落地應用,通過車貨智能匹配與運輸全程可視化監控,推動行業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顯著提升運輸資源利用效率。例如,通過“在象州·通九州”平臺構建全域物流智能中樞,通過AI算法、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聯運路徑優化以及車貨全程溯源;同時,接入倉儲、車輛、貨運需求數據,繪制縣域物流資源云圖,為中小微企業開發“一鍵找倉”“實時運力”等小程序,實現閑置運力智能匹配。 產業適配場景應用。按照產業適配原則,在鄉鎮設置冷鏈專區,精準匹配水果、水產、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存儲需求;在馬坪、石龍等地規劃大宗貨物區,適配木材、石料等散裝貨物的存儲與中轉需求;在縣城布局電商前置倉,依托AI算法預判周邊爆款農產品訂單量,實現提前備貨與次日達的高效服務。 建設“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生態 目前,象州縣正打破行業壁壘,促進物流企業與制造、商貿企業形成高效供應鏈合作,推進供應鏈資源集成和渠道融合。物流企業可從單一運輸配送服務向倉儲、綜合物流服務轉型,將服務滲透到工業制造、商業流通等各領域。 深耕“物流+制造業”。發展聯合采購、共享倉儲模式,為木材精深加工、綠色碳酸鈣、現代紡織、新能源電動車等特色產業提供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等定制化方案,通過物流環節的高效協同提升制造產業整體運營效率。 聚力“物流+農業”。構建“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依托“象智匯”農產品交易平臺拓展境外電商銷售渠道,持續做大粵港澳大灣區及東盟等核心市場,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上行出海”。 升級“物流+商貿”。整合郵政、“四通一達”等物流快遞資源,全面構建“統倉共配”模式,通過資源共享實現多方互利共贏,以服務鏈的優化升級提升縣域商貿物流的質量與效能。 象州縣物流樞紐的數智化轉型,絕非對發達地區模式的簡單復刻,而是在“數實融合”中實現“無形”與“有形”的彼此成就。 立足實際建立長效運營機制 建設人工智能物流樞紐節點城市行穩致遠關鍵在于,應建立長效運營機制,避免重建設輕運營,避免建成就閑置,更要避免追求技術炫酷“超前建設”脫離實際需求。 象州縣將長期愿景拆解為可落地的短期任務和長效目標。初期聚焦精準投入、補齊短板“從實際中來,到實效中去”,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墨守成規,確保人工智能協同發展生態的建設走得穩、走得遠。 一是推動物流企業從分散運營到集群發展。實施“龍頭引領+中小聯動”培育計劃,重點引進1—2家區域型物流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分撥中心,整合本地零散運力資源。同時,組建“象州物流企業聯盟”,搭建線上共享平臺,實時更新運輸線路、倉儲倉位等消息,促進資源高效匹配。 二是推動技術應用從單點突破到逐步覆蓋。推行輕量化、分階段的技術落地策略,先以農產品冷鏈、多式聯運等核心場景為試點,待成熟后分批次復制推廣,確保技術應用穩步拓展。 三是推動運輸網絡從單線服務到全域聯動。依托桂中中心腹地的核心區位優勢,一方面開通定點集裝箱班輪,為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提供高效便捷的“門到門”全鏈條服務;另一方面打通與南寧、柳州等城市的城際貨運專線,暢通工業品與農產品的雙向對流通道,促進區域資源高效流轉。 (作者系中共象州縣委書記)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