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頭條 > 正文 |
AI體驗官·55期丨中越媒體攜手探索AI東盟應用 |
2025年07月29日 08:0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AI體驗官東盟行·越南廣寧報道組記者:羅銳 覃林清 覃俊 周文濤 潘超 王瑩 編輯:鐘瑋 |
原標題: 風雨同舟 智聯未來 中越媒體攜手探索AI東盟應用 7月21日午后,越南廣寧,呼嘯的臺風夾雜暴雨席卷全城,下龍坊的街頭寂靜無人。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很多越南當地人都選擇了居家辦公,但當廣西云-廣西日報AI體驗官一行推開廣寧省傳媒中心會議室的大門,看到的卻是滿滿一屋子的記者、編輯以及技術人員。他們冒著臺風、淋著大雨,從另一個辦公區趕到會議現場,正是為了和中國同行開展一次關于AI媒體應用的交流和對話。 視頻剪輯:潘錦才 窗外,風雨交織,映襯著變局的挑戰;窗內,思想火花閃爍,點亮中越AI合作的未來。 第一幕:媒體深改催生“AI渴望” “我們非常需要AI!”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總編輯阮世覽開場即拋出期待:“我們急需一整套媒體AI應用解決方案。” 這一愿望源于越南全國范圍內機構壓縮與人員精簡背景下的現實困境——作為越南地方主流媒體,廣寧省傳媒中心在2019年就開始了媒體深度融合改革,報紙、電臺、電視臺、社交媒體乃至廣電傳送一并融合,力度猛、決心大。 廣西云-廣西日報AI體驗官在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開展越南地方主流媒體人工智能應用情況調研。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供圖 但同時,發布平臺增多、傳播速度加快,人員卻大幅減少,傳統的編輯流程難以為繼。阮世覽的話語間充滿了對智慧媒體的期盼:“我們需要用AI來賦能媒體生產,利用AI來減少制作步驟,降低校審難度,更關鍵的是要用AI來找準網絡對面那些模糊的用戶,才能實現更好地傳播。” 當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現場演示數字人主播時,廣寧省傳媒中心辦公室主任阮氏錦囊驚訝不已:“這個數字主播形象逼真、表達流暢,確定不是在播放真人視頻嗎?” 得知這是AI數字人后,她連連感慨:“能全天候工作、還不用發薪水,這技術要是能用上,我們的傳播效率會翻倍!” 信息技術和編輯中心主任阮文章則坦言:“當前越南地方主流媒體在AI領域尚處于探索初期,還沒有成體系的媒體AI技術應用后臺。”當看到智能撰稿、智能文生圖、智能提煉標題等實用的媒體AI功能時,他急切地詢問:“這樣的系統有沒有越南語版?能部署到我們的服務器上嗎?我們能不能先試試?若技術架構適配,我們非常希望率先啟動試點項目。” 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信息技術和編輯中心主任阮文章(右)接受采訪。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供圖 一連串的問題背后,是對AI技術真切的渴望。 【AI體驗官·觀察】 越南媒體同行對AI的渴望,是生存與發展的雙重驅動。他們不僅看到了AI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實用價值,更將其視為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實現內容精準傳播、增強影響力的關鍵所在。這種務實而開放的態度,讓我們對AI在東盟的落地前景充滿信心。 第二幕:一線記者期盼的“AI工具箱” 廣寧省傳媒中心是越南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的先行者之一,隨之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強度:一線采編人員必須“能拍、能寫、能剪、能播”。 電視編輯部主任武氏明草告訴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融合改革后,一線采編人員要從原來專于某個領域轉變為能拍能寫能剪甚至能配音的采編“全才”,“報道壓力越來越大,讀者口味又變得很快。我們需要隨時創新,單靠人力真的難以應對。” 她的話,道出了當今越南媒體人的共同痛點,也催生了他們對AI技術的共同愿望:“用上媒體AI工具。” 廣寧省傳媒中心電子報-門戶網站部編輯阮杜光表示,雖然中心還沒有成體系的媒體AI應用平臺,但他們部分記者編輯已經開始使用AI工具。內容策劃、網頁設計、社交傳播、視頻剪輯中,AI已成為他們提高效率的隱形助手。 他還特別提及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廣西參加“越南五省(市)黨政干部人工智能專題培訓班(第1期)”的收獲。在廣西日報社考察期間,中國在媒體AI研發與應用層面的成熟經驗令他嘆服。他提出,“希望越南廣寧能引入類似的媒體AI應用工具箱。” 廣寧省傳媒中心電子報-門戶網站部副主任阮氏玉玲道出了她夢想中的AI場景:“自動轉寫、AI校對、標題生成、圖表制作、音樂配音……希望都能實現!”她希望與廣西云-廣西日報展開合作,建立起跨國技術通道,共同推動內容生產智能化。 AI不是未來,而是越南媒體人想要抓住的現在。 【AI體驗官·觀察】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越南,AI對我們而言,并非“搶飯碗”的威脅,而是“解放生產力”的利器。它能讓一線記者編輯從瑣碎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深度采訪和創意策劃中,真正實現“全才”的價值。這種從“渴望工具”到“期待合作”的心態轉變,正悄然描繪著媒體行業的未來圖景。 第三幕:“東盟應用”的現實叩問 “我們要一起把AI用起來!”從會議桌到街邊甜品店,從演示間到合作意向函,一場場交流持續升溫。 然而,如何在兩國媒體間實現AI技術的“絲滑”應用,顯然還有不少“數字鴻溝”需要共同填平。 “我們缺乏云端算力,算得慢也算不起。” “小語種語料太稀缺,模型不準。” “中國的模型能不能適配越南的認知習慣?” “部署成本會不會太高?” 這些來自越南地方媒體同行提出的問題和待解疑問,讓廣西云-廣西日報的記者既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東盟應用”中的需求潛力,也同時折射出人工智能“東盟落地”所必須跨越的關鍵難點。 值得欣喜的是,廣寧省傳媒中心已決定率先啟動合作試點,計劃圍繞虛擬主播共建、媒體AI技能培訓、內容平臺聯建等方向與廣西云團隊展開務實合作,并推動建立長期技術交流機制。廣西云-廣西日報AI體驗官東盟行此番探訪,取得首個重要突破——雙方將共同打造一個“互學互鑒、互通互融”的中越媒體數字合作共同體。 【AI體驗官·觀察】 這次廣寧之行,讓我們對“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路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頂尖的AI技術和方案,需要廣西作為“集成器”和“橋梁”,去適應東盟市場的具體需求、語言環境和文化習慣,最終才能實現大規模的“東盟應用”。而越南媒體等各行各業的積極與務實,也成為開啟這扇大門的關鍵。 第四幕:AI紐帶,共織東盟日常 在越南廣寧下龍坊街頭,我們看到眾多熟悉的中國元素: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安踏的運動裝備、小米的智能手機、蜜雪冰城的現制飲品……從家電巨頭到快消新銳,這些中國品牌正成為中越合作成果最好的載體。同時,來自中國的人工智能,正編織出一條跨越認知、文化、發展的智慧紐帶,連接中越兩國的AI合作之緣。未來,隨著更多類似項目的落地實施,有理由相信,中越兩國不僅將在媒體領域深化合作,還將在更廣泛的科技、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開辟新的篇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越兩國的合作故事將繼續書寫下去,共同迎接更加光明的明天。 廣西云-廣西日報AI體驗官的探尋之旅,未完待續。 【AI體驗官·觀察】 在全球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中越兩國媒體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合作的熱情與決心。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應用實踐上,雙方都展現了積極的態度和開放的心態。“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在東盟初現曙光,一個由技術創新驅動、區域合作共榮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活動主題片。制作: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潘錦才 黃君棟 王飛 薛俊暉 萬晶 接下來 采訪團還將赴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 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開展采訪 探尋東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和需求 宣講廣西人工智能行動 報道跨區域人工智能合作發展成果 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鏈接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