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防城港 > 正文 |
防城港:“黨建+”水務模式驅動城鄉共融發展 |
2025年07月29日 17: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楊康 通訊員 林杰 編輯:苑長軍 |
七月的北部灣畔,驕陽似火,防城港的空氣中彌漫著焦灼的氣息。然而,一群身著淺藍色制服的技術人員卻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他們手中的探測儀發出規律聲響,仿佛在聆聽城市地下管網的“心跳”。這些來自北投環保水務集團的“環水先鋒”,正用曬得黝黑的臂膀,默默托舉著這座西南“邊陲明珠”的供水“生命線”,書寫著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中國—東盟馬拉松賽事期間,技術人員身著淺藍色制服,正在對賽道周邊的供水管網進行細致巡查。 黨建紅帆驅動“水務引擎”,鑄就保供鐵軍 隨著防城港臨海工業的蓬勃發展,環保水務行業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北投環保水務集團直屬企業防城港環保水務公司深知責任重大,引導所轄營管中心黨支部精心打造“五自登高・環水紅帆”支部品牌,全力培育“自組織、自修復、自涌現、自賦能、自驅動”的“五自”精神,積極構建“黨建+”工作模式,樹立“全員黨建”理念,建立起“品牌領銜、黨員攻堅、全員協同”的工作機制,并大力開展“供水服務進百企、入萬家”等專項行動。 在黨建引領下,營管中心黨支部帶領廣大干部職工屢創佳績。他們成功保障了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國際馬拉松、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等重大活動的“零停水”紀錄,打造出一支在人民群眾最需要時“拉得出、打得贏”的保供水鐵軍隊伍。 紅色矩陣鍛造“攻堅鐵軍”,高效服務暖民心 在防城港市浪漫花都“保交樓”項目工地上,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緊張進行。由于開發商供水配套工程滯后,項目面臨違約風險。關鍵時刻,營管中心黨員突擊隊急用戶之所急,創新采用“三同步工作法”——設計施工同步、數據錄入同步、驗收通水同步,將常規需要4天的工期大幅壓縮至1.5天,確保了2840余戶居民如期收房。 技術人員在烈日下堅守。 開發商送來的“清泉入戶潤民心,高效服務暖萬家”錦旗,正是營管中心黨支部擔責于身的生動寫照。該黨支部全力構建了以“清單”明責任、以“項目”促融合、以“積分”強作用、以“兌標”促提升、以“三查”保質量的“五項”服務機制,讓服務更精準、更高效。得益于這樣的滴灌式改革,在自治區優化營商環境“獲得用水”考核指標中,防城港環保水務公司已連續三年位居廣西前列。 科技賦能織牢“安全防線”,數字水網顯成效 走進“陳欽良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市1500公里供水管網的數據。有著26年黨齡的老黨員陳欽良,深耕水務領域多年,他以“管理爭先、管網爭先、服務爭先、隊伍爭先、賦能爭先”為目標,搭建起“五爭先”平臺。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成員成功建成“GIS供水管網監測系統”,實現了對轄區供水管網監測、探漏、應急響應等的立體管理。 通過采用分區計量法、“S”管道探漏法,以及“線上+線下”管理機制,管網漏損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6.5%。2025年以來,該團隊已累計修復160余處漏點,挽回經濟損失620余萬元,產銷差控制在16.3%的較好水平。不僅如此,勞模工作室主導的《自來水管網探漏裝置》《管網壓力監測用在線監測儀》等8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轉化應用,讓供水壓力合格率穩定在99.2%以上,為城市供水安全筑牢了防線。 戰略深耕澎湃“東盟門戶”,城鄉共飲一泓水 在防城港醫藥制造產業園管道遷改工程中,一組組創新數據格外亮眼:運用“非開挖定向鉆”技術減少道路開挖量63%、節約工期21天、降低施工成本580余萬元。這一技術創新的背后,是“項目長負責制”的全面推行——每個重點項目都配備“黨員專家+技術骨干”的定制化服務團隊,他們先后攻克了防城港市生牛卜橋給水管道修復等8個重點工程的“硬骨頭”。 在防城區潭西村、譚蓬村“一戶一表”城鄉融合主戰場,黨員突擊隊積極優化與外單位的15處管網交叉施工點,全力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的規劃落實。截至目前,防城港市已有1865戶村民告別了“雨季挑水、旱季缺水”的歷史,累計鋪設鄉村供水管網109.56公里,城鄉共飲一泓“甘泉”的覆蓋率突破85%,受益人口達2.2萬,徹底改寫了以往的“水困命運”。 當清晨的薄霧為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披上輕紗,防城港智慧水務調度中心的大屏依然閃爍不息。站在防城港國際樞紐海港觀景平臺遠眺,北部灣海面上“千帆競發”。隨著中國—東盟國際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化,北投環保水務集團正以防城港市“三個突破年”行動為契機,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托舉民生“藍”,譜寫著新時期“上善若水”的新篇章。 這座城市的環保水務守護者,正如同北部灣的潮水一般,奔涌向前,為防城港的發展和民生福祉不斷貢獻著 “環水”力量。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