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溫暖中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 > 最新報道 > 正文 |
【網絡媒體走轉改】“婺風”剪紙鬧新春 (2) |
2017年02月08日 20:53 來源:婺城新聞網 編輯:韋仲達 |
老學員陳素月:戀上剪紙一發不可收 老滕說起老伴兒陳素月的剪紙生涯:“她就是60歲那年在老年大學跟著一個老師學了一個月的剪紙,就跟著了迷一樣,再也放不下那把剪紙刀。”這個讓陳素月對剪紙老來生戀的老師,就是王風。這把剪紙刀一拿已逾七載。 起初,陳素月只照著老師剪好的模樣剪,慢慢摸到了剪紙的門道,就開始琢磨著怎么剪出自己想要的花形,再后來就照著畫里的樣子剪,可這繪畫和剪紙本就循著截然不同的章法,哪兒剪孔,哪兒留形,這都得經過一番考究,且那一刀子下去便再無回頭路,須得想好全盤的布局和每個細節的處理再下手。陳素月說自己有個怪脾氣,“就是要把它想出來,想不出來都不想吃飯。”“創作”之時,她竟堅持“閉門謝客”。 在送出了無數個“閉門羹”后,陳素月創作了剪紙版的《金華府城圖》、《百位美女圖》、《十二生肖圖》……最受追捧的當數那千款“吉祥元寶”,這千款元寶頗具喜感與溫度,一切依著鄉俗,大門上得貼“招財進寶”款的,客廳里得貼“大富大貴”款的,小孩子房門上則要貼“中狀元”款的……如此,剪紙寄寓的祝福被送到了千家萬戶,陳素月的剪刀功夫也隨之爐火純青。 陳素月家的一個紅色小本子記錄了7年來陳素月在剪紙藝術界攢下的累累碩果,陳素月說,這里邊一半的功勞是老伴滕軍的。 每次參賽,活動舉辦方都會要求作者附不少于200字的作品說明,這區區200字可著實考驗真功夫。中國傳統文化普遍都有這么個特點,“象”和“意”彼此呼應,各占半壁江山,“象”如“犬儒”說話,總是說一半留一半,“意”則通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見得點破,卻至少得如祝酒詞一般討個口彩,剪紙藝術亦是如此。 陳素月剪了一幅“九龍福”,滕軍想管它叫“九龍戲珠”,只點了表象,叫“九龍福”,則無甚創意,滕軍出門散步,瞧見人家門上對聯里有“九州”二字,便想到了華夏古時有稱全國為“九州”,“九州”對應“九龍”,“九龍福”便被命名為“福滿神州”。如此,輾轉反側近一月,得此豪放揮灑的四字,方才皆大歡喜。 滕軍教了30年的高中語文,桃李遍天下,退休后只愿歲月風平的他,因為老伴兒的晚來樂,迎來了生活的新挑戰,無奈之時,竟也跟自己生起氣來:“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我吃飯、睡覺、散步……滿腦子里都是這個題目,但是總覺得各種說法都欠缺了點什么,每次都挨到投稿前兩天才下筆。每次她參賽,我就像參加高考,那考題還老考不出來,吃不好,睡不香。” 數十載相伴,離休生活中剪紙成了最富生趣的調侃:“不要生氣,門上財神爺看著呢,看,那兒還有關公,還有那兒,都是神仙……”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