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文化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這為新時代發展人文經濟學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文經濟學作為一個全新的理論和實踐命題,既有著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撐,也有著豐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實踐支撐。廣西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人文經濟的天然優勢。我們要準確把握人文經濟學新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強烈的人文自覺,扎實做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為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力量。
傳承與發展,把握人文經濟學的內涵和意義。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人文與經濟是文明的兩大基本力量,經濟是物質文明的基礎,人文則是精神文明的外化顯現。人文經濟學作為人文與經濟的交叉合璧,既超越了經濟又超越了人文,是人文與經濟二者辯證結合基礎上形成的跨領域學科,也是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表達的生動體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時期,人文經濟學的提出,更加關注人的多元化需求和人文要素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內涵式作用,推動經濟學向“人”的回歸,即既要實現人的物質生活富足,又要實現人的精神富有。同時,推動經濟活動向文化活動“靠攏并進”,即既要不斷厚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又要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而人文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價值取向。
溯源與塑造,找準人文經濟學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杭州、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的持續快速發展,其內核在善于深挖城市文脈,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行現代化轉化,讓城市的屬性與人的發展相向而行,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從理念變為現實。理解人文經濟學,不能把“人文”與經濟學簡單化、符號化地疊加在一起,也不能僅僅把“人文”作為一種簡單的價值追求,而是要從人文視角思考經濟活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關系和基本原理,準確把握現代化經濟實踐中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因此,人文經濟學的著力點既不是經濟,也不是人文,而是人文與經濟的相互交融、共進互動和融合發展。人文經濟學的獨特魅力則在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新興城市也能通過文化增進發展內涵。以深圳為例,曾幾何時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一度被定義為“文化沙漠”,現如今借助文博會、雙城時尚周、深圳設計周等一系列人文高端平臺,塑造成為創意之都、音樂之城、博物館之城等,城市人文氣息更加濃重,市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有古文脈的城市,可以進一步挖掘文脈的魅力,增強歷史厚重;而經濟發展快速的城市,則可以通過打造新文脈增強新動能,形成文化發達與經濟領先并存的發展新優勢。因此,找準人文經濟學的突破口就在于對經濟現象的研究不僅要關注經濟行為產生的“物”,更要關注作為經濟行為的主體的“人”,關注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品質、生態環境在內的人的綜合多元需求以及社會信任與文化歸屬的全面提升。
整合與轉化,扎實寫好人文經濟學大文章。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廣西屬于欠發達后發展地區,但從文化層面上看,廣西則是一片文化沃土,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民間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熠熠生輝的生態長壽文化等。這些都是廣西做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的堅實基礎。一方面,做好“三合”文章。廣西文化資源種類豐富,但目前各類文化資源存在細碎化、個體化現象,做好各類文化資源的整合、融合、契合迫在眉睫。應整合山水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綠色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等各類文化資源形成向心力,全方位融入人文經濟學的研究。另一方面,做好創造性轉化。人文經濟學的最大困難在于創造性轉化,文化如何內生為經濟動力是個難題。近年來,廣西通過打造桂林山水、壯美邊關、長壽廣西、廣西三月三、劉三姐文化等文化品牌,初步摸索出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應積極推動文化創新與科技融合,在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的同時,借助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型文化產業,讓廣西文化IP成為新時代壯美廣西的亮麗名片。
【作者單位: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